信息报送平台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散文长廊

您当前位置:松桃网 >> 文化旅游 >> 苗乡文化 >> 散文长廊 >> 浏览文章
    孩子眼中的“自我”
    作者:徐朝良  时间:2021/5/20 11:21:21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关注人数:
      
      一日,我和儿子聊天,他说道“爸爸,其实我有‘两个我’,一个是勤快的‘我’,一个是懒惰的‘我’。”
     
      “那你认为哪一个‘我’好点?”

      他回答说“都好,懒惰的‘我’,可以什么都不做,天天玩,很轻松;勤快的‘我’,要学习知识,动脑筋完成作业,有点累,但是可以让我变聪明。”

      我感到惊讶,儿子对自己认识得有板有眼的!——没错,一个10岁的孩童,学习和玩就是他的全部。

      还记得他上幼儿园时,因为太爱玩,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,以至于每周奖励一朵写有“乖娃娃”的大红花,几乎与他绝缘。读了3年半幼儿园,得的各种奖励之“花”共11朵。有几朵还是我到幼儿园向老师给他“讨”到的。他5岁的那年冬天,因为常用屁股在校园的水泥陡坡路上“滑溜溜板”,牛仔裤烂了七八条。上小学一年级时,班主任老师办公桌有一个抽屉盒是存放在课堂上收缴他的玩具。我想,他的确是尽情地玩了,也玩出其中的快乐了。

      至于学习,在小学二年级之前他的成绩在班上是靠后的。记得一年级一次期末测试中,他的数学成绩21分。这个分数,刺激到了他的自尊,从此认真学习,终于在二年级上学期半期测试中拿到了满分。这个过程中他是勤奋学习的,也体验到了其中的累与快乐。

      的确,勤奋学习的‘我’与懒惰玩耍的‘我’,儿子都经历了,过程中也产生了真实的情感体验。

      一个小孩子,能认识到不同状态下的“自我”并进行评判,是因为未受趋利避害心理因素的影响,所以既能感知到积极的“自我”存在,也愿意承认那个负面的“自我”。而我们成人呢?是否能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社会角色下那个积极的和负面的客观“自我”?这或许不是一件易事。

      人,受到希望被社会认同、有社会存在感的心理作用影响,感知正面的那个“自我”容易。但是,要正确认识并愿意承认所扮演社会角色下那个负面的“自我”,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梁惠王对孟子说: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。”“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”。一位王者,认为“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”的施政方略已经达到极致了,自己是“一心为民”且“殚精竭虑”的,是完美的仁人君子。所以,才心存“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”的困惑。但是在孟子眼里,梁惠王在实行“仁政”上的确做得不好,他只认识到“尽心焉耳矣”的“自我”。百姓所期望的“不违农时”“数罟不入洿池”“斧斤以时入山林”恰恰是梁惠王所忽视的。夏王桀在位期间,穷奢极欲,不理朝政,奴役百姓,在人们痛恨反抗他,夏王朝岌岌可危时,他还把自己的统治比作天上的太阳一样,没有灭亡的时候,希望百姓歌之颂之。他尚未认识到自己的昏庸与暴政正是百姓苦难的根源。建国初期的贪污犯刘青山、张子善,认为革命胜利了,自己是有功之人,在物质上“享受”点不算什么。可是他们未能正确认识自己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者,应该有的信仰与革命理想,忘了初心使命。一位初中生的家长,因为学校规定不让学生带智能手机进教室,孩子与其闹情绪,做出种种极端行为。他则把全部责任推给学校,怪罪班主任老师的要求苛刻。他未能正确认识孩子极端行为动机的根源正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。

      我们每一位正常的社会个体的人,都是一个生物属性“自我”与社会属性“自我”的结合体。社会属性“自我”的社会存在与社会价值更展现了个体的生命色彩,代表了个体“自我”生命的意义和长度。因此,对于成人,自我认识或多或少受到个体期望的社会存在所左右,无法客观地认识、定位自我,不愿意承认那个负面的自我也就不足为奇了。现实社会生活当中,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处在现实社会良知评判标准之内的仁人和君子,认为自己内心都是善良的,行为都是道德的,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展现的风采都是美丽的。当自己的行为不被社会道德、良知标榜的价值观所认同时,总是把道德、良知的标准线往邪恶的一方移,让自己的行为依然在道德、良知标准的范畴之内;当自己心中生出邪恶的意念,并为之行动时,又总是把邪恶行为往道德、良知的区域靠拢,让“恶行”之“自我”依然处在“仁人君子”之列。这样一来,人人都理直气壮地用善良、道德为自己的行为标榜。但是,所标榜的“自我”实则不是那个客观的“自我”了。

      要认识自我,唯有时刻进行自我反省。孔子说“吾日三省吾身”正是这个道理。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,参照社会价值判断的善恶标准不断地认识“自我”。省悟今日之我学习是否有进步,思想是否在革新;省悟今日之负面的“自我”是什么状态?省悟今日之我社会角色职责是否履行,所展现的行为状态是否雅观?时刻反省,才能准确认识“自我”当前所处的积极与负面的状态。

      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,人人都有善良的情愫,它很多时候只是被社会“物化”的东西暂时掩盖罢了。认识自我,我们用孩童一般的眼光反观自己,或许看到的恰恰是最本质的“自我”。
     
服务条款  |  网站导航  |  联系方式  |  投稿须知  |  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
 
主办:中共松桃苗族自治县委 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   承办:松桃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  中文域名:松桃网站.公益
Copyri 2011- www.songtaowang.cn All Rirghts Reserved 松桃网 版权所有
松桃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56-2353280 举报邮箱:stwxb168@163.com
黔ICP备20007313号-1   技术支持:易舟软件  

公网安备 52062802000101号